近日韩国未来科技(Korea Future Technology)的Vitaly Bulgarov发布了“METHOD-1”机器人试验中的测试画面。这段视频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,原因之一就是这个机器人,很接近我们心目中(或者说科幻电影中)的“机甲”。

韩国机器人"METHOD-1"
韩国机器人”METHOD-1″

这个机甲机器人身高约4米,外形与电影《阿凡达》中“地球人”驾驶的机甲机器人很像。

《阿凡达》里的机甲机器人
《阿凡达》里的机甲机器人

在视频的演示画面中,操作人员坐在坐在机甲内,机甲的上肢,与操作人的手臂动作同步。这样的画面,的确是很接近科幻电影大片中“机甲”的概念。

在这几张韩国未来科技的METHOD-1宣传照片中,可见机甲内人员正举起手臂,机甲也在同步协同。但这种人机的协同,机甲对人员动作的“追随”同步,还是只是局限于“上肢”。而不论宣传片如何,宣传照如何调色称科幻意境版,METHOD-1头顶的两条钢索,还是真真切切的暴露了目前该“机甲”的技术状态。夸张点说,也就是人形精密款“挖掘机”。
在官方的宣传中,METHOD-1的下肢运动画面中,“机甲”内并未载人,这应该是在通过遥控来完成动作的,也或许意味着“机甲”对人体下肢运动的同步尚未技术突破。
从技术难度上而言,宣传中展示的“机甲”对人动作上的同步,并不是什么最核心的技术,并不是“机甲”技术的最难题,毕竟国际上有太多机器具备了这样的能力,包括这个所谓的“载人”,在过去的美日发展的机器人上就已经技术实现了,而且还有着很轰动的“机甲大战”。而对于“机甲”来说,这些能力都还只是刚刚入了门。

美日之间曾有的“机甲大战”关注度比今天的METHOD-1不知高到哪里去了。虽然美日的MegaBots和Kuratas,不是双足直立行走的机器人。但奈何,这二位的技术已很是成熟(不拖线缆能站得稳),是将“机甲”对战从科幻从动漫带进了现实。

既然METHOD-1是要做成双足直立行走的“人形”机器人,那么天生的技术难点就是“双足行走”,特别是行走的自身平衡能力和复杂地形的通过能力(视频中只是迈了几个小碎步)。否则,下肢不动起来、不具备行走能力、无法通过稍复杂有障碍物的地形,这样的机甲,与“挖掘机”就没什么大区别!正是因为“底盘不稳”,现阶段METHOD-1,在功能演示的视频中,“肩膀”还拴着两条钢索,与棚顶的行车吊相连,这也是怕METHOD-1站不稳“扑街”。也所以,可以看得出METHOD-1的下肢“关节”结构上很复杂,这也是技术上、行走控制上的大难点。
另外,驱动这样的大机甲,能量供应是大问题。METHOD-1身后一直拖着的粗“线缆”这也是当前所有机器人、“机甲”与我们预期之间的现实差距,也是限制由实验室走向现实的瓶颈。
至于说,今年的METHOD-1备受关注,恐怕也是因为这是韩国制造,毕竟亚洲的机器人技术发展,过去多是日本引人关注。但其实不然,如果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比较关注,特别是对美国DARPA的“机器人挑战大赛”有关注的话,对于韩国推出“机甲”也就不会太奇怪了。毕竟去年的DRC机器人挑战赛,冠军队就是韩国。
在DRC同场竞技中除了欧洲的德国、意大利,亚洲的日本和中国香港队(中科院队伍也有入围,后退赛)外,还有十多支美国本土名校的顶级劲旅,结果中也可见韩国Hubo机器人的能力(相对于美式的“重”,DRC上的日本和韩国机器人是“小快灵”的技术路线)。
只不过,从Hubo到METHOD-1,也还是有着不小技术跨度的,特别是Korea Future Technology在英文搜索中还没有太多的介绍,特别是技术背景方面的介绍。所以,METHOD-1大家更多关注的是“机甲”这个概念,也就是过过眼瘾,而非是去年的Hubo那样在技术上有着实打实的“惊艳”与“信服”。